體溫淌過紙上
——序潘大林老師隨筆集《那些文字帶著我的體溫》
潘大林老師的這本文集,包含三部分內容:一是“閱讀隨想”,主要是讀書隨筆,也有一兩篇觀畫心得。古人說“詩是無形畫,畫是有形詩”(郭熙《林泉高致》),文字和圖畫,都是可以“閱讀”的。其次是他為別人的作品集或者畫展寫的序言,以及他為自己的作品集和他主編的圖書寫的后記,名為“序前跋后”。再次則是“他人評說”,收錄了專家學者和文友們為他的作品寫的一些評論。要而言之,這三部分內容都和書本或者讀書有關。
捷克作家博胡米爾·赫拉巴爾有一部小說,題為《過于喧囂的孤獨》。用“過于喧囂”來修飾無聲無息的“孤獨”,無疑是一種典型的通感手法,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孤獨的深沉與悲涼。要想消除孤獨感,交流是最好的辦法,而書本正好為交流搭建了恰如其分的橋梁,至少對于喜歡讀書的人們來說是如此。通過書本來交流,既避免了面對面的拘謹和局促,又能收到面對面攀談的效果,因此說,這是“恰如其分”的。
潘老師是勤奮寫書的人,也是酷愛讀書的人,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,“讀書人未必寫書,但寫書的肯定都是讀書人”(《讀書斷想》)。他家里的藏書之多,在圈子里是出了名的,完全可以用恒河沙數、汗牛充棟這一類驚人的詞語來形容。他雖然多次搬家、多次把書送人或者捐贈給公益機構,但每次都是過不了多久,又會一摞一摞地買回來往家里搬,興致勃勃,樂此不疲。讀書和寫作,已經成為他日常生活中的必需,猶如陽光、空氣和水一樣不可或缺,這同時也為認識或者不認識他的人打開了一扇了解他的所思所想、所愛所憎的交流的窗口。他的閱讀隨想學養足、視野廣、境界高、文采美,筆觸時而像涓涓細流蜿蜒逶迤,時而又像滔滔江河一瀉千里,予人裨益,啟人心智。這些文字帶著的體溫,是尼采所說的“血液”的溫度,或者魯迅所說的“血管”的溫度。
每本書通常都有前言、后記,也就是序和跋。這里單說“序”。白化文老先生在《柳如是詩詞評注》的序言中寫道:“似乎是英國大文豪狄更斯說過,序,常常地被寫,可是很少有人去讀。讀者想讀的還是書中的本文吶?!逼鋵嵉挂参幢?,要看寫序的人是誰,以及序文的質量。一篇引人入勝的序言,是美女的面紗,是華屋的照壁,也是心靈的門扉。潘老師久負盛名,索序者眾,自不待言。他向來又為人寬厚,待人以誠,凡是有所請求者,多不忍心拒絕,于是便有了這本集子里數量可觀的序言。其中有為長者作的序,有為同輩作的序,也有為后起之秀作的序,每一篇都寫得很認真,言之有物,筆端含情,絕非草草了事,聊以塞責,更不是曾國藩所揶揄的“米湯大全”。這些帶著體溫的文字,蘊含著潘老師對長輩的尊敬、對同道的欣賞、對后輩的期許,也飽含著他對桂東南這片沃土的熱愛與眷戀之情。
潘老師生于桂東南,長于桂東南,桂東南是他筆下揮之不去的鄉愁,也是他寄托情感的鄉梓。莫老說得好:“潘大林的心靈之樹,是植根于桂東南這片熱土,而成長,而開花,而結果的。我們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,理應首先發現其美,格外地愛惜,并加以宣傳推廣?!保畻Α墩f些我過去說過的意見》)事實上,作為桂東南地區風情濃郁、特色鮮明、具有標桿意義的文學文本,潘老師的作品一直在被人學習、研究、解讀、詮釋與傳播,其中既有高校的教授、文藝評論領域的專家學者,也有作家、文學愛好者以及在校大學生。這些帶著體溫的“他人評說”的文字,既是對一位40多年來筆耕不輟的桂東南本土作家的景仰,也是在向一個曾經交織著淚水和汗水、光榮與夢想,如今正在逐漸遠去、徒留念想的崢嶸年代虔誠地致敬。
在美國作家杰克·倫敦《野性的呼喚》中,巨犬巴克與群狼通過“鼻子碰鼻子”,打破彼此的隔閡,融為了一體。我們則通過體溫在紙上的相互傳遞,完成了和潘老師的交流,在文學的殿堂之中,靜靜地聆聽著嚶鳴之聲的迷人的呼喚。紙上的交流沒有喧囂,沒有過于喧囂,更沒有過于喧囂的孤獨,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剛好合適的溫度。體溫淌過紙上,暖意存留心間。(徐強)
是為序。
原標題:
體溫淌過紙上